2010年5月31日

分享

台灣煉瓦紅磚拾遺


最近大稻埕區都更盛行,常看到藍白布下一堆老街屋的屍體,慘不忍睹,但反過來想,倒也提供了一個尋找台灣煉瓦紅磚(Taiwan Renga ねんが)的好時機.難怪最近紅磚愛好者,常說在台北最近走到那兒,都可以踢到一堆紅磚煉瓦的寶貝.不過,最近法主公前的老屋要拆,經住在附近的二手書店老闆告知,一起前來尋找,居然還能找到倒S磚,也証明這排非圓柱的老紅磚街屋,其歲數真的應快破百.

只要喜歡田野調察時,觀察老古厝老街屋,或對一些日本時期近代化遺址有興趣的,對台灣有LOGO的紅磚煉瓦應都不陌生.當然這個1915年成立開始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台灣建築史裏邁入近代化進程裏,有著不小的貢獻,其數量不少優質的紅磚,也成為日本時期官樣建築以及民間建築裏,不可或缺的建材.而自己在造訪老街屋及建築時,也常看到一些老紅磚,但實在無法分辨出它的產出年代及產出工廠,只能大約猜出其是日本時期的建材,以下就大家一起分享,看有没有同好能便別出它的年代.當然網路上有很多前輩及先進都已有一定的研究,但相信最近台北都更如此盛行的前題下,搞不好未來1-2年又可以挖出更多更特別的紅磚來讓大家研究研究也說不定.

但市面上研究這些建材的資料並不多見,反倒遺留下來的高雄中都煉瓦廠,倒是一個很重要的場域,為以後台灣建築建材的研究,應可以保留一定的能量.但也真心希望,我們的政府,是否可以將這些當時的重要建材如奇哩岸岩或這些紅磚,學習義大利重要歷史建材銀行一般,讓老街屋在拆除時,好好保存這些建材有個歸宿,讓它們可以幫助以後歷史古蹟整修時,考據老建材時重新使用的可能,這種既環保又有歷史意義的作法,在安藤忠雄的建築精神,或是綠建築法規裏,應都可以看的到,但我們看到台北的老街屋都更,一點這種精神都没有,實在很令人婉惜!


法主公街屋裏找到的倒s磚,果然四週無菱紋,且還和TR磚混在這個場域裏,應可証明這裏的房子應是1920年左右的歷史


法主公街屋裏找到的凸紋TR磚,可以看到如網路說述及的三個小點


這一顆是二個小點,但不知這些點代表的是不同的工廠出產,還是同不廠不同窯,亦或是不同品質的特殊印記?


這一顆是一個小點,但却是燒成全黑的,法主公這排老街屋裏的紅磚真是奇妙


這一顆是之前在士林軟橋拆除古宅時撿的,比普通標準的還厚,約為7.3cm,
且是凹TR磚,這些磚的密度及重量簡直和現在的紅磚比較起來足足將近有二倍重



這顆S磚也是在華山文化園區後面鐵路旁早期找到的,四週有菱印,和TR磚雷同


這顆很奇特,不是網路先進說的"北"字磚,logo裏多了一豎,雖然是有環"台"的圓字在旁,
但和別人說的"北"字磚不同,看來好像是"台北工"的組合體,又不知這是那裏及那時候生產的?


這顆也是很怪,TC磚,不知是戰後的小廠產物,還是這個TC代表的是台中呢?


這顆我最喜歡,是汐止周宅被拆完後,在鐵欄邊撿到的,黑金完整

後記:

TR磚/S磚普遍尺寸:約23.5cm x 11.5cm x 6.0cm
S磚: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英人在台設立的Samuel撒木耳煉瓦會社)出產,有的說是早期鮫島盛的鮫島煉瓦(SA ME JI MA),但依資料來看塵為英人Samuel的可能性較高,但倒s磚呢?


找到2005年去淡江中學校史館拍的照片,訴說了該校過去用的建材及出處,但它的s磚有二種,有菱格和無菱格都是正s


但就是没有說到倒s是什麼磚,而那松山錫口磚,是指Samuel廠嗎,地址是不是在那個成美橋松山南港交界的紅磚廠呢?

延伸閱讀:
中年的草食男子:
http://www.wretch.cc/blog/TDCKW&category_id=6250011
桃園山區守護員大雄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min351205/article?mid=1276&prev=1301&next=-1
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各工場地址:
http://linchunsheng.blogspot.com/2010/04/blog-post_13.html
後宮信太郎
http://210.69.67.10/web/content?ID=3775
中川理江: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 —以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
http://etds.lib.nc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26-0812200911342094&start=81&end=100&from=DEPT&deptid=D0026001003

2010年5月26日

分享

天真與世俗的魔幻旅程--台北星期天


台北到底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終於有人把重點放在這個都市裏,最下層的外勞身上了.也終於有人看到了中山北路"金萬萬"每星期天早上人山人海的菲律賓外傭和外勞做禮拜時被忽視的街景,這是一部完全不同觀點的台北情境電影,也有台北都景穿叉在片中.整部片裏,看到的是不斷的歡樂及現實衝突中產生的魔幻幽默,導演企圖以菲律賓外勞及外傭這個族群在台北城裏的各種角色(去倒垃圾穿金戴銀的CECIA,在鏡頭外居然是男主人的一夜情發洩的對象,與男主角Dido相好的安娜,在外互吐心情的外地原鄉寄託),一步一步的呈現出異鄉城市裏對外勞外傭不一樣同理心的觀察.不只如此,如廢墟般四處都是的政治人物宣傳看板,黑白的原鄉熱帶海景,都再再顯示出導演對現實環境的批判,深刻但却巧妙的以幽默帶過而不露痕跡.

紅色的沙發,本來就是熱情慾望的表徵,它帶領著男主角們,找回做為一個人自原鄉的情感,而這也恰巧代表了這個台北城市熱情及樂天能力的喪失.尤其三段紅色沙發旅程中的小插曲,莫子儀與老婆為了沙發與房子裝潢配色意見不和的當街對罵;喝醉酒的男機車駕駛車禍時面對外勞的深層不滿所產生族群對立的情緒;在永和巧遇要跳樓自殺的混血兒兒子及陸弈靜的場景,都再再可以看出單純熱情的南島民族眼中,台北人那種荒誕,易怒,暴燥,歇斯底裏的情緒,一一的曝露無遺.也讓我們在觀看嬉笑怒罵中,對比出外勞們的單純和熱情,是難以和這個多變複雜的城市裏產生共鳴的.這種魔幻寫實的旅程中,又帶著一絲絲的原鄉哀愁,應可說是近來"台北"主題電影裏,最有誠意的電影.更何況,導演完全没有美化城市的意圖,衷心的表逹出身為一個在城市裏的基層成員,也可以用另一種觀點來看待這個城市.尤其片中Manual和Dido對101的遠近地理概念,真是傳神到忍不住令人大笑,這種觀點,在觀賞這部電影時,讓我一直想到台灣的原住民,及中南部的鄉村老百姓,其實也或多或少是用這樣的觀點在看所謂"天堂"台北的.只是久居城市的我們,那單純的內心和樂天知命的特性,在瘋狂媒體及廢墟般政治影響下,不知喪失到那裏去了.雖然末段處理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我相信這位導演,未來應會是很有潛力的台灣導演.

PS:這一對菲律賓演員,真是演的超級讚的,尤其那雷鬼的片尾曲,讓人都不知不覺的隨著小人物樂天的態度樂觀了起來!

2010年5月22日

分享

正在消失中的百年台北圓柱紅磚街屋



今天早上騎著自行車運動回來,經過延平北路,發現法主公街上的一排紅磚屋己開始拆除,其旁碩果僅存的二棟日本時代初期遺留下來將近100年以上的紅磚街屋,經請教了附近的老闆後,也証明過一陣子也會拆除蓋大樓,若真是如此,那這條上百年清朝時代就己存在熱鬧的老街,就進入了全新的時代,也再無法透過些老街屋的場景來証明這條老街的悠久歷史了.獨留已被改建架高的法主公廟,望著這條不再光榮存在的老街了.

這種清末日初的圓磚柱紅磚街屋,是見証台北老街區裏最重要且明顯易見的地標,只要它的出現,就可証明這個街區至少有百年的歷史,法主公街如此,安西街19巷如此,迪化街如此 士林老街如此,更古老的歡慈街(貴陽街)更是如此.依這些年來的記錄,在台北僅存的已所剩不多,只剩下士林市場旁潘宅一棟,祖師廟前貴陽街二段二棟,剝皮寮廣州街昆明路口一棟,第一劇場後巷安西街9巷二梀,迪化街一段224巷一棟.而迪化街尾靠近台北大橋那一段,也有二間如李甘香的紅磚圓柱老街屋(其它應只是方柱非圓柱),正面臨整古修新的現象,也不知最後修完會不會和一些幸運的街屋修成舊樣.這個現象若再加速下去,那台北被証明的老街區,可能會僅剩迪化街後段還會看的到被保留的身影,其它的路段若要証明百年歷史,看來只能在書本中尋找了.都市的進化,若是建立在既有的古老街區重建拆毀上,那這樣的都市,實在是令人沮喪的!看來還是趕快拍下來吧!


藍白色,除了黨旗,藍白拖鞋的顏色外,現有最新功能,都更街景遮羞裝置藝術,而且台北市到處都是


未開拆前法主公街整排的紅磚平房


看來12號及10號紅磚圓柱百年老街屋,壽命應所剩無幾.愛拍紅色煉瓦街屋的朋友,要拍要快


苟延殘喘的貴陽街這排紅磚柱老街屋,不知還可以撐到何時?


小時茶店仔必紅之路的安西街9巷二棟102年的街屋,屋主似乎也有都更的心動,嘆!


碩果僅存迪化街茶店仔旁的甘仔店,徹頭徹尾的紅磚圓柱,從頭到腳,已不多見!


早期拍的迪化街後段的紅磚圓柱街屋,曾是電影"聖保羅砲艇"的重要場景,左邊那棟是新光在台北的發祥地,現在應還在整修中吧


士林市場旁火災浩劫下碩果僅存的潘宅,不知今年士林市場修復完工後,這裏會是什麼模樣


又要列入消失影像的街屋記憶清單,大北街54號,早已被夷為平地

現有尚存的圓柱紅磚百年街屋,修建中,已修建完成以及尚未被拆除者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台北百年圓柱紅磚街屋

2010年5月21日

分享

原汁的滋味--祖師廟排骨大王


說到艋舺祖師廟,老台北人没有不知道這個廟埕兩旁,以前盡是一些路邊攤仔,專門賣些小吃,滿足當時熱鬧不已的貴陽街艋舺居民,其熱鬧程度,真和大稻埕媽祖宮口的露店市集有的比,不僅如此,這個祖師廟廟埕,更是很多台灣歷史發展的重要場景,如19世紀末馬偕剛開始在艋舺宣教時遭遇當地居民被燒被潑糞的場景,以及台灣日本時代第一名的雕刻家黃土水,就是這裏祖師廟後街人力車夫的後代,再近代一點戒嚴時期,這裏和龍山寺都是當初黨外有名的根據地,舉凡遊行抗議等,都以此為出發點,當初街頭小霸王"林正杰"就是這邊起家旳呢!這些歷史場景故事,想來現在台北人,也已然忘記,而被記得的,可能只剩這一味排骨大王,屹立不搖的經營至今,有聲有色的成為艋舺老店裏的少數典範.而老台北飲食讓人吸引之處,主要還是吃東西時一旁環境的氛圍,老板特有的背景及對食材的堅持,以及後面隱含的庶民文化.這些才是讓人無法抗拒的文化誘惑.而這家祖師廟排骨大王,也算的上是這樣的店家.



店裏最有名的除了那一碗煮到爛的排骨及甘甜的高山蘿蔔排骨湯外,其它應就是牛蒡甜不辣以及烏賊了.老板的食材基本上都是採當天現進的烏賊現燙,其入口的烏賊就會新鮮甜美.而牛蒡甜不辣,這種小時候常吃的揚物,很少可以吃到裏面有牛蒡的,原因很簡單,牛蒡以前台灣没人種,少又貴,而排骨大王的甜不辣却炸的恰到好處,再沾上特製的醬汁,實在很配飯,但總歸來說,重點還是那一碗排骨湯就是了.



從小就常去吃的排骨大王,主要還是假日父母會帶我們來這裏吃中餐,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冷到不能再冷的冷氣,從那大理石桌椅的縫隙中流竄而出,在遠遠的就可感受到那種冰涼感受,當然,老板的用意就是讓自己熱騰騰的排骨湯,不會因夏天而讓人吃的滿頭大汗.尤其那鍋排骨湯,採用了高山的蘿蔔及豬肋骨敖煮了一天而成,味道甘甜不膩,一直以來都是饕客的最愛,小時侯那碗湯喝完,還可以找老板續湯,續的湯都是真正鍋裏的原汁,漸漸的因物價上漲,變成了只能續另外一鍋電磁鑪上的湯,到現今不好意思,不能續湯的現象,就知道老板對自己那一鍋湯,是如何的辛苦在乎而品質不打折扣了.不過話說回來,近年來可能老闆年紀大了,而膝下又都是女兒(真是有點給它恰北北),看他一個人顧那鍋湯及女兒們期待放假的看板,想想,搞不好還能吃這一味祖師廟老味的老攤,不知還有多久.



貴陽街尾的祖師廟,算是我國中小那些年裏很重要的回憶.現在老闆洗碗機的所在,以前是一攤專門在賣早餐奶油烤土司及土豆仁湯的店家,小時常為了這個早餐和老哥來到這兒,順便去巷子口看旁邊的建德自行車行,這家建德自行車行,可以說的上是台北競速自行車行的鼻祖,很多當時的國手或是現在自行車熱潮下開店的老闆,多少都和他有些關係.其一旁也有一家專門賣快炒下酒菜的LOH腳仔!他的炒麵和糖醋排骨也是我們唸唸不忘的傳統台式快炒好嗞味.可惜現在人事已非,只剩這家老排骨大王,還繼承著當時祖師廟的榮耀,也希望老闆能持續這種無雜質的原汁美味,堅持下去.


全家福巷內側影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0年5月16日

分享

Visual Poet 李屏賓的"乘著光影旅行 "


景物依舊,時光流逝,人事已非,生命還有希望的一點點光影--李屏賓

很久没有被一部紀錄片感動到不能自拔,那種依著光影而活的一生,李屏賓的眼睛無疑是詩意的.粗曠的外表却有著纖細的性情,持久而無法不慢慢咀嚼,片中所有的影像及片斷,好像一個一個的把我們這些喜愛所謂藝術電影國片的這一代,帶回到了一個過去的時光裏,片刻也不停.我們透過他的眼腈,看到了一個無法擬喻的時空,自然,光,影,人,情緒,交錯出無法釋懷的氛圍,這種順著與環境道法自然的風格,大氣到無視於攝影的存在,讓人感嘆觀察光影的能力,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的到的.片中回顧了不少李屏賓的電影,從戀戀風塵裏火車過山洞前難忘的光影,阿哈姑裏雨中母親就醫的場景,紅氣球中石磚地反射後的氣球影子,海上花裏那華麗寫實的燭光等,都令人讚嘆那光影的捉摸,實在是自然到不露痕跡.但儘管如此,做為一部紀錄片,我們仍看到了姜導的細心,讓李屏賓對母親家庭的眷戀牽掛,自然動容的流露無遺.尤其片尾導演用獲得國家文藝獎的賓哥得獎感言,巧妙的道盡奔波多年四處為家的賓哥,為了家,情感的投靠,才是光影旅行下最後的終點吧!只是終點到了嗎?而家到底,又是哪裏呢?

想到這裏,對接下來要發生的台灣電影下一波,就更具信心.那個情感的探索及追尋,似乎在新的這一代電影工作者中,已經找到了答案!


回家再看一次田園城市出版社出的"光影詩人李屏賓",還是很感動它的鏡頭,好細好動人啊!
只不過電影裏才能看到他搖曳的鏡頭,是一種游離,也是一種觀察,没有深刻的人生體驗,應該很難有這種風格感受的.

2010年5月14日

分享

空中的燈塔--安藤忠雄的兵庫縣立美術館


一個即興的下午,去年日本旅遊時跑了一趟神戶的美術館,當然為的是想一賭安藤忠雄的建築,以及那神戶大地震下,重建於一旁的親水廣場,可惜去時已晚,也不够時間入內參觀,只能多花點時間在門口欣賞這棟在日本2005年勇奪建築業協會賞的美術館建築,也讓人再次感受到光,水,直線,圓形這樣的組合,在ANDO手上,真是可以變出完全不同的風情.

這棟美術館,同樣和SUNTORY一樣,都建在瀨戶內海的海岸線上,不同的是,兵庫縣這一棟,ANDO採用三個大箱子,並立在海岸邊,而圓形幾何的建築語彙則被嵌入於中間廻旋樓梯裏,對稱出迥然不同於SUNTORY的反射,創造出更開拓及通透的光影空間.然而後段的親水公園,本來在地震前為工業廠房,因地震火災而被夷為平地,晚上期間散步其中,點點燈火,似乎在安撫當地人們對這塊傷心地的記憶,也讓人感受到日本民族對歷史自然災難記憶的不同處理方式,是多了份莊重及永恒,也讓我慶幸在黃昏日落到天黑入夜的這4.5個鐘頭內,看到不同的沿海建築的變化表情,多樣但安寧,也撫慰了那些無辜的靈魂.


主建物側面一景


秋之神戶,隨處可得的光影及建築,是ANDO善長的影像


玻璃惟幕,清水模,光線及旅人


幾何與線修,圓與方,一直是ANDO在處理建築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剛好在展覽裏的浮空燈塔,柔和的對比出ANDO的剛實氛圍


螺旋的圓梯,成了整個建築的重心,好似太極裏的陰陽,融和了外在光影實虛中的變化,以及方塊與空洞之間的對稱


讓人佩服的親水模,在這種光影下,一點點的瑕疵都不容易被允許


虛空超現實的綠色星球


中心圓入口大門


不可思議的清水模圓弧,如此精準又韻律實足


美術館大廳,可惜只剩半小時,作罷倖然而去


離去前3樓的特展一景


因禍得福的岩屋站夕陽海景黃昏


華燈初上時的海岸廣場,點點燈火,似乎在告訴路人去世的人們,已化成燈火來指引在黑夜裏的世界


很喜歡這種空,和光影空間的對應,是台灣四處都是人的空間經驗所不一樣的感受


是的,一條燈路的天橋,夜裏帶領我到阪神電車的春日野道站,結束這趟意外的Ando兵庫之旅

2010年5月11日

分享

散落各地的台北城石牆遺跡


台北城,清朝時期為了鞏固領土而建的最後一座城,建完没多久,就因日本人市區改正等重大建設而一一拆除,僅剩少數現今己被改到亳無古味的變形城門(北門除外),殘留在原址上供人悼念.本來在清朝時期為了鞏固城池抵禦外辱的城牆,被拆下來的唭哩岸石在日本時期却成為北署或台北監獄來關反抗份子的圍牆.而進入了國民政府時期,同樣也關過被判為有思想反抗的白色恐怖罪犯,在不同的時代下所展現出來的唭哩岸石的歷史意義,現在看來格外諷刺,一個本來是扺擋敵人的城牆,到最後反而讓敵人不費一兵一卒拿來關自己人,歷史的意義,讓每次去回顧台北的一些地景歷史意義的人們,給予的最大的反省及刺激.也真心希望這樣的台灣歷史,不要再一次的重蹈覆轍,尤其在這個台灣生命共同體薄弱共識的今天!

其實1911年拆完後的台北城牆,這些唭哩岸石本是被放置於南門外,供日治時期機關組織等重大建設所使用,而現今就己知的日治機關及近代化遺址裏,除了已被標為重點古蹟的台北刑務所南北牆及北警察署的圍牆外,就自己這些年有看到的尚存已知的,還有士林紙廠,台大醫院,台鐡北門宿舍等,可見這一批當時從大直內湖山上切割轉運入城的城牆石,在日本時期以後成了建設台北地區進入近代化的重要建材,不論是台灣第一座西方的監獄--台北刑務所,還是台北重要的醫院--台大醫院,還是東園路上的公路總局重大橋樑工程處(還不知這個點日本時代是什麼單位),甚至是重要的近代化遺址士林紙廠等,都可以看到它的足跡,每每再拜訪遺跡破瓦之際,若能看到它的存在,就讓人想起這些巨石背負台灣重要近代化進程的功能,其向前邁進的精神,和當初只是堅守城池的功能,對比之下,更是感慨良多.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反映在現今對這些古巨石建材的保存上,諸不見針對近代化進程的圍牆予以保留,反而只有這種監獄及北署的才會保留,一經對照,更可見每個時代政府施政心態,端存乎於意識形態,面對歷史,我們應該用更大的包容及想像去面對.若只是著重於政權更換的解釋,那這樣的古蹟審核,也未免太狹礙了點吧!

台北城牆Chronicle
1879年起建
1884年完工
1897年開始拆除部分城牆
1911年城牆全部拆除
城牆散落各地為機關用地建材或圍牆之用

散落台北的台北城牆唭哩岸岩
士林紙廠福德路圍牆---士林紙廠1918年開始籌組/1923年開始生產


北警察署---1933年成立,這圍牆應是早期蕃務本署兵器倉庫時就已存在


台北刑務所---1899年成立,1924改名為台北刑務所,不過這一段應是現存唭哩岸石牆裏最厚的


台灣總督府鐡道部塔城街一側石牆---1915年鐡道部木構主建物成立


大稻埕車站旁的圍牆---這個單位還有待查証


台大醫院圍牆


第一聯隊第二大隊圍牆--既現今東吳大學城中區的圍牆,亦曾為白色恐怖時期軍統局所使用
那這個牆更應該保留,再和台北刑務所對比,更顯面對歷史的反省及氣度


公路總局重大橋樑工程處四週圍牆--不知日本時期這個單位是否也是隸屬鐡道部?


長沙街國史館--其唭哩岸石較方塊,不知會不會西門被拆完的城門基座石


Google Map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台北城牆拾遺